窃明·古风演绎ol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34|回复: 6
收起左侧

设定解读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发表于 2019-7-21 1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楼-背景总览/大事件


2楼-历史事件时间轴


3楼-杨曌诸帝本纪


4楼-相关背景设定补充及本纪解惑


5楼-部分人设解读
                                                

6楼-建业元年第一届科举的细化方案
                                                


[发帖际遇]: 窃明 偷偷打开了国库大门,窃明 获得 2 两 俸银.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总览
                                               

本坛时代背景是“魏晋—南北朝—隋唐”

政治背景的主要特点:“皇帝得位多半不正,门阀势力在政治上强势,门第观念重。斗富奢靡五石散朱门酒肉臭也是夸张而真实存在,皇室朝堂间血腥有悖纲常的事情并不罕见。

君权:前朝北齐高氏后期皇帝荒淫无道,政治动荡,权臣林立。杨氏勋贵出身,属于世家大族行列。北齐景帝暴毙,幼子继位,政局动荡,杨重山遭受来自北齐皇室针对,所以杨重山联合其他权臣,篡夺了北齐高氏的江山社稷。杨氏立朝期间政权更迭频繁,前英宗时期,发生卫国之战,英宗被俘。代宗即位后,致力于屯田制改革(荀家主要负责),导致世家不满,于是有了夷则政变,权臣迎立英宗还朝。因为英宗昏聩,此期间权臣世家势力愈加发展,所以新帝杨珝登基,皇帝受制于门阀贵族,君权并不集中。因此杨珝命高逐着手改革人才选拔,想要寒门通过科举入朝,蚕食权贵的势力,一点点集中君权。

文官:文人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即:"入仕的渠道垄断在世族手中,入仕者优先考虑世族利益,而非皇族利益。”因高逐提议改革,出现了科举制的雏形,冲击推举制度下世族的垄断地位。

武官:武官的选拔以推举和军功,因卫国之战,世族人丁凋敝,涌现大批寒门、庶族出身的新进武将。夷则之变后朝政换血 ,以叶献为首的还权派新贵武将粉墨登场,跃掌军权。老派武将周家所掌握的兵权逐渐被蚕食,但多年经营余威犹在。目前呈现出叶献的神机军,周家玄甲军,和无势力倾向的纵骑军三足鼎立之势。

基于皇权不稳定,世族在政治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军权掌握在武将手中,因此本坛部分人物有造反线。大家可以放松一些,不必为是否符合后世的理学道德枷锁而感约束。

需要一提的是,寒门并非指穷苦贫寒子弟,而是指门第不如门阀的存在。所以寒门设置上也出现了小官之后(姜),儒生(秦),低端武将(赵)。如参加科举,寒门出身请参照以上。

如果对这一时期相对陌生,想快速感受氛围,可以看《世说新语》(漫画也有)。
本坛因为将百年跨度浓缩,所以不完全参照古代设定,例如:科举制的实施在历史中耗时漫长,但在论坛里加快了它的提出、试行与实施。

如有疑问,管理在线热心解答。

背景大事件
                                                

点击放大观看

[发帖际遇]: 窃明 手气惊人,窃明锦鲤,窃明 获得 1 两 俸银.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1: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事件时间轴
                                               

年号
皇帝
年份
报备负数代码
事件
相关人物
备注
天命
杨重山
1
-5301
太祖杨重山顺天命而称王,定国号为曌,年号天命,元年立杨晦为储君。
周寿/王琦
齐帝高驱执政,忌太祖,屡将害焉,得大将军周寿、王琦等匡护得免
2
-5202



3
-5103
太祖杨重山病逝,享年四十有八。世祖杨晦即皇帝位,大赦,改次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
杨晦
1
-4999
七月,太祖第一子病逝淮南郡,太祖第三子陈王举兵反。世祖杨晦立妃周懿君为皇后。
周懿君/周问
将军周寿之子周问讨平陈王叛逆/周寿之女立为皇后
2
-4902
立杨箴为永王。


3
-4803



4
-4704



5
-4605
立杨篪为安陆郡王。


6
-4506



7
-4407



8
-4308
丞相钟爻建言于上,欲将兵权自周、王两家收回,未及廷议,大将军王野面君,上震怒。
钟爻/王野
王野乃大将军王琦之子/世祖重文,丞相钟爻建言收兵权
9
-4209
正月大将军王野猝死于府中,帝收王氏兵权。


10
-4101
帝恙,道妖言惑众,帝信而炼丹以求长生,九月帝崩。英宗杨箴即位,大赦天下,改次年为庆安元年。
杨箴
杨箴继位
庆安
杨箴
1
-3701
冬月,英宗册立长子杨璟为太子,封次子杨珝为晋王,三子杨瑜为周王。


2
-3602
加封杨篪为安陆王。
杨篪
弘光五年世祖杨晦立杨篪为安陆郡王。
3
-3503
英宗灭道尊佛,定护国寺为国寺,同年英宗设内阁,宦官掌票拟权。


4
-3404
北狄屡次犯边,内阁建言英宗遣大将军周问戍边,周问死于边境。


5
-3305
丞相钟爻病逝,同年天灾降于荆州、江州等地,英宗三月不朝,并下罪己诏,斋食念佛,祈求天恕。


6
-3206



7
-3107
英宗杨箴亲征冒进,战败被俘,玄甲、神机、纵骑三军(一线军)覆没,韩冕战死。北狄趁势入侵,直捣长安,安陆王杨篪暂代朝政,任用虞骞等臣,极力主战,击退北狄。八月,安陆王杨篪继位,改庆安七年为平隆元年。
黄晁/韩冕/杨篪/虞骞等臣
雁门之变
卫国之战
这一年前面是庆安七年,后面是平隆元年
平隆
杨篪
1
-2701
九月废内阁。


2
-2602
废杨璟太子位,废杨珝晋王位,废杨瑜周王位,迁居内侍省


3
-2503
代宗采纳荀璋建言,改田亩制,始屯田。

改革田亩制度
4
-2404



5
-2305
屯田弊端初现,官田倾轧农田,百姓怨言载道。

田亩制度弊端现
6
-2206
大臣韩翊破北狄,收复失地,迎英宗归,英宗被代宗幽禁于北山。
韩翊

7
-2107
元月,代宗独子悼献太子无故夭折,代宗病重,欲复立太子传位杨璟。六月,代宗改税制。七月,内侍省中杨珝在大臣冯寄,禁军首领叶献,宦官陈绰等人拥立下连夜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夷则之变”,英宗复辟,改平隆七年为永祐元年。
悼献太子/杨璟/冯寄/叶献/陈绰/杨珝
夷则之变
英宗复辟
这一年前面是平隆七年,后面是永祐元年
永祐
杨箴
1
-1501
重新册立长子杨璟为太子,封次子杨珝为晋王,三子杨瑜为周王。


2
-1402



3
-1303



4
-1204



5
-1105
太子杨璟失德被废,自戕于东宫;周王杨瑜兵临上阳宫,被大将军司马域射杀于提象门外;改立晋王杨珝为储君;英宗杨箴暴毙而亡,太子杨珝继位,持服二十七日


建业
杨珝
1
1
改元建业。二月,科举泄题案发,裴珉下狱,杨瑁临豫州查案,荀璋弹劾御史台李攸,陈绰封闭圣听;废太子杨璟余部于雍州叛乱。三月,科举开启。五月,御史台案了结,李攸、宋讳、薛熠畏罪自尽,长秋令陈绰下狱。七月,修建使馆。八月,陈绰问斩,北狄使节奉公主进京。十月,曌狄和谈,约定大瞾“赐”北狄岁币及开市。


2
2
七月,虞骞平反,追忠毅公,配享太庙。十月起,长安流民之乱,历三月有余。


3
3
正月,荀璋为保流民死谏。八月,镇国大将军叶献叛,伪庆朝历月余。九月,雍州军、荆州军勤王,韩翊救驾死,庆亡,叶献被杀。


4
4
二月,立杨析为太子。七月,太子代明宗行中元节祭祖礼,当夜暴毙。十月,洛阳郡公萧珏刺明宗,事败被杀;周烨复英宗长子身份,改名杨烨,率雁门玄甲军讨伐杨珝弑父篡位之罪。十二月,雁门玄甲军以寡敌众,拒北狄于边界线外,杨烨战死。


5
5
正月,撤裁玄甲军,在雁门旧地组建靖北军。二月,西域诸国之首龟兹国大军突袭图伦城,冠军大将军赵铮、宣威将军张嵬远征。五月,龟兹国降。


6
6
正月二十九,明宗崩,谥成,皇太弟琰继位。


神启
杨琰
1
7
改元神启,立兰陵萧氏为后,萧祯擢吏部侍郎,帝以祯女昭为螟蛉女,封安乐公主,养在深宫。


2
8



3
9



……
……


报备的年份代码暂时只弄到3年,有需要戳高


[发帖际遇]: 窃明 手气惊人,窃明锦鲤,窃明 获得 4 两 俸银.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1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曌诸帝本纪
                                               

太祖本纪·杨重山

太祖武皇帝,弘农杨氏,讳重山。父曰杨肃,母李氏。李氏尝梦与神交,是时麒麟踏云来,杨肃往视,隅闻龙吟,李氏有身,产太祖于青龙寺(后赐名护国寺),紫气充庭。李氏抱太祖,见其手足鳞起,大骇,致太祖于地,毫发无损。僧谓李氏曰:“此子来处甚异,非俗世处之,肩负天命,尔惊此子,致其晚得天下,王而三年”

太祖生而灵慧,以杨氏祖勋授河东郡公,治下风调雨顺,百姓和乐,如有神佑,巷闻入君耳。齐帝高驱执政,忌太祖,屡将害焉,得大将军周寿、王琦等匡护得免。齐帝高驱崩逝,景帝高祁继位,太祖兼河东郡公并袭爵。是时党争激切,敌党献言于帝曰:“杨重山生时有鳞,恐非常人,请早除之。”帝不悦而叱之曰:“朕受命于天,何惧此。”太祖闻之,深自隐匿。

景帝崩,幼帝继位,后垂帘聆政,党争祸患朝野,逆天暴物,刑政苛酷,群心崩骇,民不聊生,太祖感民生多艰,顺应天命,暴政亡于杨氏。太祖顺天命而称王,定国号为曌,年号天命,元年杨晦为储君,四海安定,太祖惠行仁政,法令清简,躬亲节俭,天下民心归之,然太祖非此间人,天命三年病逝,享年四十有八,万民哀恸。

世祖本纪·杨晦

世祖文皇帝,讳晦,小字阿琮,太祖第二子,母曰端孝王皇后,嫡子也。上美姿仪,少时敏慧,太祖于诸子仲特所钟爱。天命元年,立为太子,时年廿五。上好学,善文辞,尝有五步成诗,引以美谈。

天命三年,太祖崩,上即皇帝位,大赦。弘光元年七月,太祖第一子病逝淮南郡,上泣,悲恸不已。八月,太祖第三子陈王举兵反,上令大将军周寿之子周问讨平之,月余肃清,陈王悖逆,毒被盐川郡,发兵俘三万于临川郡掘河道,达于帝都。十月,立妃周氏为皇后。

弘光二年,立杨箴为永王,弘光五年,立杨篪为安陆郡王。

世祖重文,广纳贤才,弘光八年,丞相钟爻建言于上,欲将兵权自周、王两家收回,未及廷议,大将军王野面君,上震怒。弘光九年正月,大将军王野猝死于府中,帝收王氏兵权。弘光十年,帝有恙,有道妖言惑众,帝信而炼丹以求长生,弘光十年九月,帝崩。

英宗本纪·杨箴

英宗惠皇帝,讳箴,周皇后之子也。性聪敏,守孝悌,好武功。弘光二年,立为永王,邑万户。弘光十年,文帝崩,上即位于广德殿,大赦天下,改次年为庆安元年。庆安元年,册立长子杨璟为太子,封次子杨珝为晋王,三子杨瑜为周王,庆安二年,加封杨篪为安陆王,邑万户。
庆安三年,英宗灭道尊佛,定护国寺为国寺,同年英宗设内阁,宦官掌票拟权。庆安四年,北狄屡次犯边,内阁建言英宗遣大将军周问戍边。庆安五年,丞相钟爻病逝,同年天灾将于荆州、江州等地,上三月不朝,并下罪己诏,斋食念佛,祈天恕。

庆安七年,英宗杨箴轻信宦臣,亲征北狄,冒进,战败被俘,玄甲、神机、纵骑三军(一线军)受累覆没,大将军周问战死,赔钱粮无数。代宗杨篪临危受命,拥立为皇。代宗杨篪称帝,改庆安七年为平隆元年。平隆六年,大臣韩翊破北狄,迎英宗杨箴归朝,英宗被幽禁于北山。

平隆七年七月,内侍省中杨珝在大臣冯寄,禁军首领叶献,宦官陈绰等人拥立下连夜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夷则之变”,英宗杨箴复辟,改平隆七年为永祐元年,重新册立长子杨璟为太子,封次子杨珝为晋王,三子杨瑜为周王。

永祐五年,太子杨璟失德被废,自戕于东宫。周王杨瑜兵临上阳宫,被大将军司马域射杀于提象门外。同年,晋王杨珝立为太子,英宗杨箴暴毙而亡。

代宗本纪·杨篪

代宗宣皇帝,讳篪,世祖文皇帝第二子,妃孙氏之子也。弘光五年,立杨篪为安陆郡王。庆安二年,英宗惠皇帝加封杨篪为安陆王,邑万户。庆安七年,英宗杨箴被俘北狄,八月代宗杨篪拥立继位,改庆安七年为平隆元年。

平隆元年,在尚书左仆射虞骞,兵部侍郎张玄等臣工辅佐下击退北狄,同年九月废内阁,声望极高。平隆二年,废杨璟太子位,废杨珝晋王位,废杨瑜周王位,迁居内侍省。

平隆六年,大臣韩翊破北狄,收复失地,迎英宗归,英宗被幽禁于北山。平隆七年元月,代宗独子悼献太子无故夭折,代宗病重。六月代宗改税制,七月,内侍省中杨珝在大臣冯寄,禁军首领叶献,宦官陈绰等人拥立下连夜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夷则之变”,英宗杨箴复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1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背景设定补充及本纪解惑
                                               

1.大曌国子监。
英宗之时,战火纷扰,社会丧乱,儒教凌迟,官学弃置。其间虽有丞相钟爻建立学官,广求经士,力倡儒教,然经学之中衰,终不可免。直至建业,民生稍息,中兴礼仪,元年寒门选召效初显,遂于建业二年始设国子监,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制五经课试之法,以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 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儒训。[所有科举仕子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可入朝为官,国子监不限制贵族、寒门身份之别。这是目前初步想法,因为后期会以剧情形式设立国子监,最终版本以剧情为准]

2.英宗设置内阁。
自弘光元年始,世祖杨晦颇信赖丞相钟爻,以致于英宗登基之时,丞相权利过大,钟爻拥有决策、议政以及行政权诸项权利。英宗前期并不昏聩,于是庆安三年,英宗以道士妖言惑众,累及文帝驾崩为契机,开始灭道尊佛的行动,以佛教教义稳固皇权统治。同年英宗设内阁,把原来丞相拥有的决策权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丞相权利得以削弱,庆安五年,丞相钟爻病逝,相权旁落,皇权集中,英宗自觉高枕无忧,以致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由于阁臣只拥有议政权,是以全国大小奏章,皆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由于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宦官权势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庆安七年,英宗杨箴轻信宦臣,亲征北狄,冒进,战败被俘,玄甲、神机、纵骑三军一线受累覆没。

3.代宗废除内阁。
由于英宗杨箴轻信宦臣,亲征北狄,冒进,战败被俘,是以代宗杨篪临危受命,被拥立为皇。平隆元年在尚书左仆射虞骞,兵部侍郎张玄等臣工辅佐下击退北狄,一时声势非常,然而代宗并非嫡子出身,而英宗当时已立有太子,是以时有指摘。于是代宗想要让自己的声望再度升高,便广泛宣传内阁宦官导致英宗昏聩,兵败被俘,等百姓对于英宗无能、内阁宦官妖颜惑主的印象固化,在同年九月废内阁,百姓额手称快,从而达到宣扬代宗英明的目的。

4.代宗独子悼献太子无故夭折与夷则之变的发生。
悼献太子的死亡与杨璟、杨珝、杨瑜有关。由于独子夭折,代宗病重,时人谣传代宗即将立杨璟为太子,杨珝考虑到代宗病重问题,如果杨璟成为太子,有可能会不日称帝,于是在七月,杨珝私下联系还权派众人。并且代宗期间,还权派众人并不受重用,双方一拍即可,遂有冯寄、叶献、陈绰等人拥立杨珝连夜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夷则之变”,迎英宗杨箴复辟。

5.屯田制的出现与完善。
代宗是一个非常勤勉,英明,并且极度追求好名声的皇帝。积极改革是代宗在位时期的显著特征。在英宗时期的田亩制度主要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为军屯,此法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所以并不是扩展到全国范围使用的田亩制度。平隆三年代宗采纳荀璋进言,改田亩制,荀璋建议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官6民4,为民屯。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代宗于是下令全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继而整合军屯,民屯,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另外屯田之民可免服兵役和徭役,响应度极高。

6.屯田制的弊端初显。
屯田制起初发展态势极佳,但是逐渐发展屯田弊端显现,刚开始官方划分的还是无主荒地,继而由于下级官员的引导,官田倾轧农田,百姓怨言载道。由于对农民的剥削变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在平隆五年分配比例竟达官7民3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另外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屯田制逐腐朽,但是英宗复辟之后,并未对屯田制有所改变,此问题一直存在。

7.赋税制度与税制改革。
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息息相关。代宗为了治理土地兼并问题(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大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提出税制改革。实行屯田制后,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一方面大量得无主土地和皇帝属国家所有,一方面存在以世家等豪强为代表的地主势力。在代宗改革之前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九品混通制,按资产的多少将农户分为九等,按其等位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绢绵,但征收总量必须与各地丁男、丁女和次丁男户数须纳户调总额相等。这一制度把农民的一户与有大批依附农民的地址的一户等量齐观,对农民不利。
而屯田制实行后,屯田制授予的露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属国家所有,而原有的私田、园宅地、官人永业田、勋田、赐田等,属私人所有。代宗因此修改税制,赋税上按照一夫一妇缴税,而不是按照一家一户,世家及地主的缴税较以前增加,大量的隐户显露出来,国家赋税收入增加,贫民的缴税相对减少。(赋税征收绵、帛、粟等实物,可参照规定尺度的作为标准,按照各地情况换成当地出产的实物)在新制度实行以后,土地兼并得到一定抑制,但并不能根本解决, 土地私有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造成农民与地主、地主与国家的矛盾突出。与我们背景中的世家与皇权存在矛盾的方向一致。商业上,盐铁由国家专营专卖,对酒实行一般课税,有的也设有专卖。市税分为对行商征收的入市税和对坐商征收的店铺税。对交易行为征收佐税。

8.农业制度。
重农抑商是历代基本政策,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历代都指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来调整生产关系,为农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这一时期铁耕和牛耕得到推广,农业工具有了很大变化。农业动力则从人力发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风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在乎是什么时候开始和形成的,历代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推动发展。) 在北方,旱地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的技术体制形成,大家剧情有需要可以自由加入各种细节,比如人工施肥(人畜粪尿,绿肥作物等等),选种技术,防止病虫灾害。南方水田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方水田进一步发展,适合水田耕作的工具出现,整体上北方农业发展较南方完善。对了是北方的主食是粟,小麦已经在北方开始种植,但未取代粟的地位,水稻也在南方开始出现,但产量不足,不是每个人都能吃上,剧情也是可以去推广小麦水稻种植的。

9.兵制。
杨曌开国,天下大治。太祖不欲以民养兵故行府兵制。全兵皆农,兵农合一,自给自足。有战事时,朝廷以敕书与虎符授将,将领到任时与军府合验,然后有发兵调兵之权。战事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以这一制度为主,虽中间因为世家势力过盛而出现一些问题(逃兵、或因为被豪强占据土地而失去的兵户),但整体还是平稳运行到了庆安末年。
庆安末年英宗亲征,雁门之败导致主力损失过甚,各府兵力大幅减少,士兵严重不足。故大幅度使用募兵制作为补充。平隆初年京师以北大范围募兵。后北狄撤出,但南北战事仍然不断,故允许南方(近安南一带、沿海一带)和北方(雁门与一带)及其他重要防务地区自行募兵。而这也无法维系开国初期的“兵将分离”,因此兵权必须下放将领:将领自行募兵操练,名将手下即可培养出战斗力奇高的部队。同时,因战争频繁、战事对军队能力的特定要求以及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府兵制已逐渐无法维持:兵无田耕,便四散流离,而各军府也无兵可交。府兵制难以维系几乎有名存实亡的趋势。而募兵制则由于平隆年间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主流。

10.丞相、尚书令设置。
丞相一职与尚书省一部皆始于高齐,杨曌沿用,高齐时期的尚书令无法和丞相相提并论。庆安三年,英宗设内阁试图削弱丞相,同时不断强化尚书省的职权。庆安五年,丞相钟爻病逝,英宗没有继续设立丞相,代宗即位后也没有提到要封丞相。代宗后期至英宗复辟阶段,朝廷政务日益繁琐,尚书令日渐权重,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人设解读
                                               


1.张玄父子
从人设上来看,张玄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圆滑的人物。实际上这个人物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政客。政坛上过刚易折,人人皆道张玄和稀泥,但是和稀泥却能历数朝身居一线不倒,同时深得圣心,可见政治功力。安排的暗线是为虞骞平反,虞骞是一个完美人物也是卫国派精神领袖,更是和张玄有力挽狂澜并肩作战的感情。目前还权派如日中天,张玄应该不会去正面暴露,甚至会恭敬顺从获得对方阵营好感信任,以备一朝反水。儿子张嵬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张玄本人特质,小节不拘留有骂名,大节不亏赤子之心。

2.杨策父子
杨策曾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文艺青年。他以为自己可以闲散逍遥独避世风雨外,但是政治的残酷打破他的幻想。他被卷入还权集团上位的政治斗争,成为英宗复辟正名道路的垫脚石。一夕之间他的两位王妃不明不白死了,举家生活在黑色恐怖中,幽禁和迫害随之而来。杨策本人虽然看似怯弱,却是一个有温暖力量的存在,默默用坚定影响着他人,也因此风雨飘摇的临川王府相互扶持一直走到洗清罪名的一天,全家人和睦兄友弟恭,与王室大部分欲成大事至亲可诛的画风截然不同,杨瑁和杨琰兄弟情深(这对兄弟人设参考李成器与李隆基)。目前杨策刚刚解禁,这些年所遭遇的,使得杨策更为小心谨慎,有点草木皆兵的意味。他不会过分站队。苟对他而言最重要,随着自身发育,后期会站队。杨瑁继承较多杨策的特质,性格偏向温软文艺,不会站队,但会为了家人而咬紧牙关。杨琰是全家最“有种”的存在,热血大胆,童年遭遇激发了他对于权力的渴望,所以他进入禁卫军就开始结交笼络,为了获得周韩家相关支持去卖人情,以便发展自己的力量。

3.周氏叔侄
周烨身世复杂,但要到后期揭晓。周烨的强悍之处主要在于自身性格,坚韧雄爽,自成章法,无所畏惧(一个字:虎),人家都避之不及他自若地相送,人家趋之若鹜他就是不给你面子,我高兴就好你高不高兴管不着。当然,他身后玄甲军的支持也给了他一部分虎的底气。周烨的人设主要参考了王敦,也是一名作风很虎的武将。周烨设定里是个帅哥。周致设定里相貌较似叔叔,这也是多年来周家和周烨本人坦然接受毫不怀疑这份血缘的原因。性格像舅舅年轻时,傲娇又娇贵,脾气不是很好,死鸭子嘴硬的直男。周致是周家和玄甲周家军最承认的正统接班人,同时还是雁门韩家的血脉。韩翊回长安一部分原因就是扶助周致过渡为玄甲接班人。

4.荀家父子
真•君子父子,表里如一地坚定信念,温润和煦,有骨气,仙气飘飘,正面抗的主要对象,靠韩翊回来终于被吸走部分火力。
荀璋是唯一知道张玄真实立场的人,但不会说。荀氏夫妇+张玄知道荀晏宁身世,荀晏宁当初年级小暂时遗忘了记忆不知道身世,但是孩子乖很听话,也替爸爸一起追查虞骞案。

5.冯寄
一个很能干的大臣。有时候能力出众和私德有亏并不违背。冯寄早年错失机遇多,大器晚成,造成他对权势有偏执的控制欲。一生最大的污点是捏造罪名害死虞骞。这些年兢兢业业,为了位极人臣努力。

6.钟砚
基本参考钟会,年纪轻轻深受宠爱,一个“受恩未必思义”的精致利己者,一个天生早慧聪明异常的政治投机者。

7.萧珏
一个认同感是“我是杨家公主至于萧家死不死不关我事”的矜贵纵情享欲公主妈,一个认同感是“展示自己才华至于老百姓死不死不关我事”的乱武型人才爹,一个互相制衡的政治婚姻,造成了奇特的小萧。家庭温暖肯定是无的,所以萧本人高傲冷漠,安全感严重缺少,没有王室认同感,看重实际利益。

8.司马夫妇
司马人设没有隐藏,一条道跟皇帝走到黑就可。
库狄人设参考裴行俭的夫人,是一位会来事头脑聪明的异族女人。

9.赵氏夫妇
赵铮人设参考刘裕,是寒门剧情的奠基人。以后会跟着周/萧/皇帝打天下建立军功,也会在寒门入仕上做出诸多努力。
赵夫人有概率会死的早。老赵会再娶,但你永远在他心中。

10. 姜暄
姜暄人设参考陈平,希望你机智一点,码头看心情拜,好好当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0
创始君
偷光
3 岁
建 业 3  年 8 月 6 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0 股
340 两
2 分
0 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业元年第一届科举的细化方案
                                               

1.目前主线中提及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①上元休沐毕,正月十七上朝。高逐提出选召寒门之士,正中杨珝下怀。但选召过程阻碍重重。出身高贵的群臣多数不愿意奉行,朝中积极推动此政策的唯有出身低的陈绰、高逐、司马域、赵铮。接下来几天,与周烨有旧恩,与萧珏之父旧识的赵铮入周府、萧府游说。周烨与萧珏因某种原因被说动,转而支持选召。
二月初二,最后各方妥协的产物诞生——寒门选拔制度诞生,这也成了日后科举制的雏形。(雏形二字,可见我们现在的科举和后世中央集权下的科举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刚开,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一点一点尝试、一点一点修BUG,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魏晋的时代背景,文人名士都讲究风流和风骨,对功名没有那么趋之若鹜。因此后世中央集权下科举的一些东西,我们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②二月初二,科举开启之事纷纷扬扬,终于尘埃落定,昭告天下。二月初五,杨珝下令由裴珉为主卷,张玄为主考,荀璋、颜怀古监考。
③萧珏和高逐达成了一致,朝堂上一旦裴珉被拉下,待两派争吵难解之时,由高逐带领寒庶派赵铮等人推举无官职在身的皇室成员参与科举其中,以正两派立场,昭示天家恩德。如萧珏上位成功,必须保此次科举三甲真正出自寒门而非门阀所插的棋子。
④次日(二月十八)朝堂,冯寄暗指使御史台官员弹劾裴珉泄题舞弊。还权派因此在朝堂上对卫国派进行大肆诛讨,杨珝命颜谨彻查此事,裴珉暂时收押天牢。裴珉自知此次冤狱难以转圜,怒揭御史台皆为一人喉舌。寒门提出的意见被皇帝采纳,皇帝命临川王杨策和洛阳郡公萧珏辅助张玄再出一卷,并协助张玄主考阅卷之事。唯恐科举前事情再有变,杨策,张玄,萧珏三人被直接安排科举前居宫中。
⑤三月十日科举开启。经过五日科考,五日阅卷,三月二十,头甲前三名诞生,状元姜暄,榜眼秦明,探花顾宸。

2.结合主线、已有剧情和前期征求的相关人员意见,初步明确科举细节如下
①二月初二,礼部奉旨筹备(具体流程可以是老颜经手拟定的,但是最后还要尚书拍板,流程上可以故意留漏洞,但是不能太明显,比如明摆着让一些奇奇怪怪的答卷有流转到皇帝御前的可能性太低了,弄不好要整个礼部一起担责任;这种低级错误不太能用第一届科举不完善这种借口来脱罪,我三次元一个而立之年在小机关干了不到五年的人,只花了一个下午就搞出这套流程,虽然是先看了老颜假设的各种Bug之后多少有点针对性在补漏,但是试想中央机关里四十多岁的老油条们,用了一个多月来筹备这个事情,绝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漏洞),张榜昭告天下:拟于三月初十在长安设点开科选官,原则上大曌国民皆可报名,公布考试内容是贴经、诗赋、策论三科。(没有明确规定世家子弟不能考,但世家们有自己入仕的渠道,常理上他们不屑,在那个家族观念和血统观念占主导的时代,如果世家子弟来参加科举,会被人认为是不求上进、自甘堕落,所以这一次科举报名者主要还是寒庶子弟,这里再强调一下寒庶的定义,寒庶子弟不完全是穷人,相反,大多数寒庶都还挺有钱的,只是在那个时代下政治地位比较低)
②二月初三至二月底,礼部开门接客,报名者携带学校(初始设置目前大曌没有官学,世家们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家学,世家之外一些比较有钱但政治地位不高的人[比如商人]会出资建私塾,这些私塾需要在地方衙门登记备案,其他人就可以交钱就读于这些私塾,后续剧情我们会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开始搞国子监和太学等,这个后面再来定,一时半会排不上这个剧情,先放放…)开具的推荐信(学校开具推荐信肯定也不是乱开的,这里等于是学校承担了最开始初审的部分环节,像一些有明显犯罪记录的人,不太可能拿到推荐信,在封建等级观念那么森严的背景下,学校不至于推荐一个罪犯去考朝廷的官,这也是高逐这么多年虽然名气很大却一直没有资格入仕的原因。当然,如果想设定有人围绕推荐信这个事情私相授受另当别论)到礼部报名。
礼部官员两两一组负责审核,现场报名的时候就先刷掉一部分人:包括缺胳膊少腿的、长得丑的(官员代表的是国家体面,残疾肯定不能要,这事可大可小,礼部官员不至于不干人事草率了事,理论上应该浑身上下四肢都要检查,丑的标准是指那种明显有容貌缺陷的,比如说麻子啊、刀疤脸什么的)
还要负责对照各地报来的私塾名单,确认其中有没有造假浑水摸鱼的。
然后进行初试,由接待官员任意挑选四书五经里的段落让他们现场默写、释义,两名接待官员均核准无误就算通过。
通过的考生发放名牌(准考证),按不同接待组分开造册存档,最后形成总册。
③二月初五,主卷、主考、监考都定了:裴珉主卷,张玄主考,荀璋、颜怀古监考。
④二月十八,裴珉下狱,张玄临危受命,兼主考、主卷于一身,杨策、萧珏为辅卷,开始眯在宫里出题,三科各一张试卷,张玄负责贴经、杨策负责诗赋、萧珏负责策论。(裴珉出事前奉旨是唯一的主卷,但是底下肯定也有安排其他不重要的人帮他出题,出好之后交给裴珉汇总,泄题剧情里弄丢的应该只是已出好的某一张试卷,并不是全部,也正是因为全部的题还没出完,所以才暂时放在家里没上报)
⑤三月初一,结束报名,应试人数这时可以确定,大概在400-500人之间。因为狗帝指示兵贵神速(也是担心拖久了老牌世家会搞出巨多事来破坏科举),这届开科时间确实紧,导致来报名的都是长安本地以及周边郡县的读书人。
⑥三月初六,张玄、杨策、萧珏汇总试题,交皇帝审定后封存。(剧情里三月初五萧珏已经先给皇帝看过了,等于先悄悄请示过大领导确认没问题才交给小组长的)
[以下是科举的完整过程,因为考虑到魏晋时期的文人尿性,没有像后世科举那么死板,相对来说风雅得多,也是更贴合魏晋名士风流的意思。
同时为了鼓励更多在野的名士参加考试,朝廷给的待遇还不错。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对寒门的定义,并不是穷人(古代真正的穷人根本读不起书),而是指相对来说政治地位没有那么高的阶层,这些人里像高逐是前朝皇族、顾宸是富商、姜暄是低阶武官后人、沈仁家再不济也开了个武馆,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早就盛名在外了,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正式入仕的机会。大家不要把这些人想得有多寒酸,魏晋名士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来参加科举的这些人虽然大部分算不上名士,但这是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大家为了口碑(开科举之前只能走举荐的路入仕,举荐很大程度是看名声,这些人既然有入仕之心,势必要追逐好名声),装也要装出旷达和真率。按这些文人的尿性,搞不好休息的时候像小顾这样的富商会自掏腰包开流水席。当然,总会有个别不追求这些的真·穷酸]
⑦三月初十,科举正式开始,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各选四名吏员辅助,由张玄统筹安排。
荀璋、颜怀古在考场监考。(考场来不及新建,经皇帝首肯,由工部负责把废周王杨瑜的府邸拿来改改,改动不会很大,花不了多少钱也用不了多少人力,只是需要派人打扫,将原王府里侍卫、仆人们住的耳房改成宿舍,参考《红楼梦》中已出场未出场的人物,保守估计贾家的奴才有700人左右,杨瑜毕竟是个亲王,再不济家里塞个400-500人不成问题,连工作人员都住得下;考场设在园子里,前后左右用屏风隔断)考生带着名牌逐一入场,第一场考贴经,当天考完当天交卷,允许牛逼的考生两个时辰写完先交卷。交卷后礼部派人带去宿舍休息,朝廷从这天开始包吃包住。
⑧三月十一,考生休息,大家聚聚、喝喝酒、搞搞文会、论论时政,但是不能回家(当然,总有那些学渣朋友窝在房间里临时抱佛脚,没出来玩)。
⑨三月十二,第二场考诗赋,交卷后可回宿舍。
⑩三月十三,考生休息,同十一日,这时候大家应该还蛮熟了。
⑪三月十四,第三场考策论,交卷后各回各家。
每科考完,试卷现场清点数量后整包密封,直送宫中。(第一届没有誊抄试卷和单封姓名的操作。具体交接细节不用明确吧?应该交接出不了问题,大曌也没这么菜)阅卷组收到答卷后,即时启阅,阅卷流程是:
将所有答卷分为五摞,由十名吏员两两一组(每组两人均来自不同部门)分别阅卷,每张试卷按“上”“中”“下”三档等次评定(卷面不整洁、字丑、语言不够逼格的通常在这一关就被评为“下”了,每档人数有调控,各档次人数不会差太多,但因为是看完一张试卷就评,而不是所有试卷看完一起来评,这个评定等次肯定会受到吏员的初始期望值、当下的疲劳度等等各种外界因素所影响,其实远远不够客观,不过不重要,第一届不完善太正常不过)。吏员只评等次,不录缘由。另两名吏员只负责汇总成绩,取“二上”“上中”等次的答卷,交杨策、萧珏再评。杨策、萧珏再评时是看不到吏员评定等次的,二人各自重新评定,再度得评“二上”“上中”者,录为备选。
最后由张玄、杨策、萧珏集齐所有备选项集中讨论,选出十张答卷,呈御前钦点头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未点中者发还张玄、杨策、萧珏重新排名,录为进士。
期间所有流程下产生的成绩名册及考生原始答卷等,均需整理后密封,送御史台查存(其实也就是走个流程,御史台肯定不会一张一张核对,但是如果后续想查,随时可以查)。
⑫三月二十,放榜,头甲状元姜、榜眼秦、探花顾,二甲十八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三十二人,赐同进士出身。张玄、杨策、萧珏从宫中回府。

3.关于头甲三名的答卷
狗帝是想通过科举来提拔出一群人来制衡朝堂,这个举措其实聪明人都可以看出来,所以这届科举应该是很有针对性的答题。在狗帝看来:
①姜状元文风犀利,见解独到,思考全面,并不是拾人牙慧之辈。
②秦榜眼另辟蹊径、入木三分,有些意思,但个别言语过激,显出年少气盛、锋芒过露,所以在状元之下。
③顾探花深谙中庸之道,论政规规矩矩,不刻意标新立异,字里行间推敲得宜,恰到好处,再有身份的加持,所以被点了。
④至于其他七个人为啥没有被点,以下内容请参考。
-1.平庸,拾人牙慧。
-2.就知道拍马屁。(狗帝:我流不流批需要你说?)
-3.字写得一般,可见人也不是很好看。(狗帝颜控)
-4.这人名字太难听了,可见双亲文化水平太低。(狗帝龟毛)
-5.有暗地里怼狗帝的嫌疑(可能只是狗帝想多了)。
-6.他夸了英宗。
-7.他暗搓搓的diss了代宗。

4.关于科举后授官
①礼部放榜后,头甲三名及其他进士、同进士们的花名册(含狗帝钦点的名次和杨萧张三人阅卷回合的成绩)转给吏部,用以授官。
②头甲三名的授官其实冯寄也拖了,只是没有拖到那么久。皇帝一时半会也安排不了这么多人,第一步是先想办法安排了头甲三名,这块的剧情目前已经完成。
老高和冯寄谈过条件,表面上说的是裴珉案和御史台案,其实还顺道提到了御史台“从缺候补”的问题,所以才有主线里皇帝封姜秦顾的时候老冯的默许。
http://www.fxmc.online/qm/plugin ... details&jid=289
③关于其他进士、同进士的授官,最初皇帝旁敲侧击问过冯寄好几回,冯寄说朝廷任官是大事,不能马虎,提出要先审查,皇帝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同意吏部审查,但要求吏部先拟方案,吏部提交的方案如下:
-1.查看礼部移交吏部的花名册(含狗帝钦点的名次和杨萧张三人阅卷回合的成绩)。
-2.调阅二甲、三甲考生的考卷及吏员评语。
-3.选派吏部五品及以下官员,分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约谈本人,对比礼部相关记录,并按照吏部选官标准复核谈吐和行为;(礼部按照礼部和科举的标准核过一遍,但吏部选官的标准略有不同)
该士子在邻里之间风评如何:道德方面如何(重点)
去县级政府那里查一下案底:有没有犯过什么事儿(复核,但属于必需流程)
交流中判断此人擅长什么,有哪些社会经验等(酌情看放哪里担任什么职务合适)——这里的意思是,第一,不能光会背书;第二,量材任人。
-4.汇总以上几点,形成书面报告交给老冯。
方案没什么大毛病,皇帝同意,交办吏部。
④五月份,皇帝再派人催,冯寄上折子:考虑到这些学子们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到基层做二把手积累一定的经验并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是很好的选择,建议把进士、同进士们一刀切丢出京城做八品县丞。皇帝感受到了冯寄的敷衍(实际上上这个折子的时候吏部的工作大概只进行了审查方案中的前两点)。皇帝生气,假装没有看见过这道折子,并在背地里略略略。
⑤期间,审查工作一直在推进,最后结果在吏部对外公开前都属于机密,除非有合理剧情得知,否则请大家不要开天眼哈。奇葩论可行列表如下(其他的牵扯面太广的建议第一届暂时不搞,我们目前关于科举的剧情都要准备收尾了…):
-1.发过国难财(比如蝗灾屯粮什么的,英宗忙着御驾亲征回来输的太惨代宗也没追究,但是邻里乡亲可都记着呢。)
-2.不孝后母(可能由于是后母苛待,所以邻里理解,名声不差。但是很多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后母苛待你也应该孝顺。老冯的还权派不在乎,可以私下联系。要堵狗帝的嘴,就要咬死不孝,毕竟做官得高标准高要求。)
-3.妻妾成群(虽然都是合法的没有抢男霸女)
-4.好吃懒做
-5.身有隐疾(外表看不出来的那种。不包括缺手指,这种被放进来的概率不是很高)
-6.气质猥琐(没有明显容貌缺陷的那种)
-7.带病回乡不肖子孙!某年瘟疫这人害死了一村一半人口
-8.个别村镇民风不淳朴,私斗成风,此人多次参与群体斗殴
⑥九月二十一,何禄沈仁案发,把矛盾激化并拎到面上。
⑦九月二十八,京兆尹郝维南以案情重大为由,将何禄沈仁案上交刑部查办。同日,高逐求见冯寄后,高逐递折请封进士、同进士;冯寄递折请为进士授官,但提出五十三进士并不完全符合吏部授正八品及其以上官员的标准,且空缺职位有限,故无法一次性全部安置。
⑧十月初一大朝,议以上二折所奏事。【对此议题的辩论看情况可以适当引申到】科举流程不够完善,导致选材失当(见上述所列奇葩论,再次强调:冯寄开口陈奏之前,大家理论上是不知道这些奇葩的存在)。皇帝给裴珉官复原职,命裴珉协助冯寄详细审查后,按实际情况决定授官(就是开了考中科举但可以不授官的口子,这是一个大让步,也直接影响到何禄殴打沈仁,不等同于殴打朝廷命官)。
⑨十月中旬,二甲十八人、三甲三十二人中因各种理由被刷掉七人,其余人优先授不定员的官职,如从七品门下省录事、秘书省校书郎、从八品太史监校事郎等共八人,余者外放各县,授县令、县丞等二十二人,余十三人留待十二月或明年二月授官。何禄小惩大诫,罚银开释,愉愉快快参加冯姝表妹的婚礼。
插播:
【老颜:这个举报我们觉得可以走一下流言系统,不知道现在补来不来得及。为了使这样的“案例”增加,因为有些事情老冯短时间内也调查不到,可以散播谣言。说有缺的官职有限,中举的考生太多无法安排,如果数量减少就行了,鼓励考生相互检举揭发,一下子老冯又把不能做官的名单扩充了呢。】
【高高答复:可行,但以上所有设置都只是个设置罢辽,具体能不能成为阻碍授官的原因,要看实际我们开的上朝剧情里,大家的辩驳情况来定】
(至于有考生极度偏科、观点独特不尊正统等设定,要看十位吏员敢不敢、会不会把这样的试卷评高分给三位阅卷官,三位阅卷官又敢不敢、会不会把这样的试卷呈到御前了,这个官方不作强制设定,只是给这种情况的考生功名,肯定要过皇帝的眼,得到皇帝的首肯,如果阅卷官有这方面的兴趣,剧情可以再商量)
【张玄答复(非原文):这些试卷如果能到张玄的面前,说明底下小吏给了高分,并且杨策/萧珏中有人欣赏,譬如文采好但策论观点不太行的这种可能比较对杨·文艺青年·策的胃口。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张玄会酌情考虑,可以给到进士或同进士的名次,但不会呈到皇帝面前作为头甲人选。底下小吏既然有人经手,老冯可能会有渠道知道,后期老冯可以以此来作为科举选才失当的依据。】
(再至于不答试题满卷喊冤这个脑洞,个人以为设定无不可,但是按照以上设定的科举流程,和相关人员的答复来看,这种试卷甚至到不了杨萧那个回合就被刷掉了,如果确实有心人操作,到了杨萧那关,被杨萧否了,可以作为后续的隐藏剧情,反正最后原始答卷这些都丢给御史台了,御史台随时可以风闻奏事)
(再补充关于有考生水平不错但因为考试时身体出了状况,导致卷面一塌糊涂,内容虽可取,却被小吏首轮阅卷给了“下下”的情况,该设定可行,但具体能不能作为支撑科举选才失当的论据,以朝议的实际剧情为主)

5.关于科举后续制度化的一些设想
这一块只对应解答这些建议中的可行性,不代表未来主线的走向,因为未来到底会走成啥样,我们其实心里没有底。这里先公布出来,是给大家开脑洞的时候提供合情合理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请先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窃明·古风演绎ol ( 赣ICP备17006246号-2

GMT+8, 2024-3-28 16:56 , Processed in 0.160436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